第237章 与扶苏论法(一)【推荐票加更】

推荐阅读:开局退婚十个未婚妻美利坚:我来是留学,不是留情啊四合院:从青霉素开始末世:我绑定了移动彩票店仙子都只想和我修行都市医仙,女总裁们最强救星华娱1990,我是电影厂厂长暮汉昭唐年代团宠文姑姑偏航了盘龙神剑

    “然天下初定,远方黔首未集,诸生皆诵法孔子。
    今秦法过于严苛,有“轻罪重刑”“连坐苛法”之弊端。
    若待新归之六国百姓,皆以重法绳之,恐天下不安。”
    陈宏点了点头,扶苏对秦法的看法还是比较客观的。
    不仅看到了秦法的好处和重要作用,也看到了它的弊端和局限性。
    “那公子以为该当如何?”
    扶苏沉默,皱眉思考着,这个问题他其实想过无数次了,所以只是沉吟片刻,便给出了答案。
    “治国需“礼法并用”,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。”
    陈宏满意点头,在扶苏身上,他看到了改良秦法的一丝希望。
    扶苏仁厚,又不是对法家全盘否定,刚好可以中和一下过于极端的法家和苛刻的秦律。
    “敢问公子,你认为秦法有何缺陷,应当如何改之?”
    陈宏微微一笑,这扶苏是在考自己啊。
    这是想看看自己是不是人才吗?
    “哈哈,凡律法之属,无非两方面,一曰制定,二曰执行。”
    “从制定上看,吾窃以为秦律有三大弊端。”
    “哦?哪三大弊端?”
    扶苏似乎很感兴趣,眼神灼灼地看着陈宏。
    就连如同铁人一样的蒙恬也来了兴趣,看向陈宏。
    周围的人不知何时已经停下对易川的毒打,悄悄竖起了耳朵。
    “一曰:轻罪重罚,连坐峻法。”
    “秦律以“轻罪重刑”为原则,导致在许多罪上处罚过重。
    如偷摘他人桑叶价值不足一钱(相当于几片叶子),即判罚徭役30天;
    偷牛者脸上刺字并罚为“城旦舂”(筑城或舂米的苦役)。”【摘自《睡虎地秦简》记载。】
    “吾以为,类似这些罪的惩罚不宜过重,应当辅以礼教,以道德约束。
    从根本上教化万民,减少型犯罪事件的发生次数。”
    扶苏点点头,这和他的理念不谋而合,看向陈宏的目光顿时亲切了许多。
    在大秦朝堂,他的理念一直不被皇帝和众臣所接纳。
    这一下,就有一种理念被别人认同的“知己感”。
    周围的酒客、豪侠、民们也都认同地点了点头。
    他们天生爱自由,而罪看似,实则发生概率反而最大,也最贴合百姓生活。
    因为普通百姓可能经常糊里糊涂就犯了罪,遭到惩罚。
    这让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。
    陈宏主张减对轻罪的惩罚力度,自然能得到他们的共鸣和认可。
    “大秦推行“什伍连坐”,一户犯罪,邻里不告发则同罪,五户、十户的连坐。
    当年商鞅变法时规定“不告奸者腰斩”,导致人人自危,邻里信任崩塌,彼此提防。”
    “最关键的是,连坐制度使得刑徒数量剧增。
    很多本没有犯罪的五户、十户人家,因为邻里出了一个犯罪的,就全家连坐,通通惩罚,糊里糊涂成了刑徒。
    甚至有害怕没有告发导致连坐的,干脆一见谁可疑,就立马告发,撇清责任。
    导致诬告之风盛行,案件繁多,刑徒数量更多。
    赭衣塞路,囹圄成市。
    这些被无辜牵连的连坐刑徒,你若问他们心里对大秦有没有恨意?
    我想多多少少是有的。
    这无疑是在给大秦制造大批量的敌对群体,而且还是源源不断的,杀之不绝的群体。
    只要连坐制度还在执行,刑徒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,源源不断。”
    谈起连坐,吃瓜群众们可就不困了。
    一个个讨论了起来。
    “唉,跟我家隔了一条街的几十年的老邻居,就是因为隔家出了一个大盗贼。
    邻居五户没能及时发现,向官府告发,结果全被罚为刑徒,去了骊山修陵墓了。
    唉,现在那五户的房子,已经被卖给其他人了。
    真是房子依旧在,故人已往矣。”
    “唉,谁不是呢,跟我一起长大的虎子,全家都倒霉受牵连,被罚去长城服劳役。”
    “我们那条街好一点,出事的人罪名一点,也就五户被罚金。
    其中一个富户交了钱就没事了。
    但其它四户没钱,交不起,只能去做劳役了。”
    听着周围人的议论纷纷,扶苏皱了皱眉。
    连坐制度虽然一点都人性化,反而抓着人形的弱点狠狠踩上一脚。
    但不得不承认,连坐制度让大秦大大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力。
    分化、瓦解了底层百姓联合起来的可能性。
    让他们相互监督、相互制约、相互举报,不敢轻易犯罪。
    形成了一张触及到户这样的基础单位的监督网络。
    “那公子以为,连坐制度应该如何改进?”扶苏对着陈宏发出了询问。
    “我认为,应该缩连坐制度适用的范围?”
    “缩适用范围?”扶苏似乎看到了一点灵光,却抓不住,有些心痒。
    “公子是否可以清楚些?”
    “简单来,就是非大罪,不要使用连坐这种大范围的惩罚机制。
    比如叛国、谋反、奸细、刺探机密情报、倒卖重要物资、操控物价、发国难财等等这些大罪。
    就可以用连坐制度嘛。
    不仅要用,还要大用,夷三族都是轻的。”
    “像是那些偷摸的案件,就没必要动用如此的大杀器了嘛。”
    扶苏若有所思,就连蒙恬都看向了陈宏,目光中带着些许欣赏。
    虽然陈宏的思路很简单,但在这个时代,依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。
    扶苏越想越觉得事有可为,要完全废除连坐制度,基本是不可能的。
    不别的,他老父亲那里,伟大的始皇帝陛下,就不可能答应。
    连坐酷刑,可以增强百姓对权柄的恐惧,维护权威的不可动摇,增强对百姓的控制力。
    但缩连坐范围,虽然实施起来依旧困难重重,但毕竟还是有成功的可能性的。
    “先生所言,看似简单,实则大道至简,有大智慧,吾受教了。”
    “先生,敢问这秦律制定之弊端,其二是什么?”
    扶苏对陈宏的称呼,已经悄然从“公子”转变为“先生”了。
    显然是认可陈宏是个有才学的人了。
    “其二乃是:条文繁杂,标准模糊。”陈宏言简意赅。
    “哦,愿闻其详。”
    扶苏来了兴致,蒙恬也仔细聆听。
    就连吃瓜群众们,不知何时,也都跪坐在地,围成一圈,安静聆听陈宏讲述。
    甚至是被揍成猪头的易川也都爬起来,静静地听着陈宏讲话。
    因为他发现,陈宏并不是他刻板印象里的文盲,而是真有点东西在身上。
    虽然易川并不承认陈宏就比自己优秀了。
    换成是他这个穿越者来讲,他也觉得自己能讲得头头是道。
    陈宏继续阐述:“所谓‘条文繁杂’,秦律涉及农田、赋税、户籍、市场管理等方方面面。
    仅《秦律十八种》就包含近200条细则,普通百姓难以理解。
    更有甚者,连执行律法的一些官吏都搞不明白要用哪种条文审判案件。”
    “那先生以为该如何改进呢?”扶苏露出好奇求学的目光。
    “第一步,就是整合多种多样、浩如烟海的秦律,进行精简,调和法律条文互相之间的矛盾,补上漏洞。
    重新整合成一部统一的系统性的大律典——《大秦律》。
    只需一部,便包罗万象。
    让每一个需要判案、治理一方的官员
    好好学习《大秦律》,有问题了,就可以翻开来寻找答案。
    并将这一部律法公布出去,普及给百姓知道。”
    众人皆听得骇然,就连扶苏也暗暗心惊。
    这一听,就是个超级大工程。
    律法涉及到方方面面,要统合成一本系统性的总律典,谈何容易?
    就连易川也惊了,他只是个穿越者,要他搞搞发明还行。
    整合大律典?
    得了吧。
    后世的律法他一本都没搞明白呢。
    自古以来,修订律法,都是一个考验大智慧的超级大活。
    非无上智者,外加智囊团队,不可为之。
    他易川就没见过哪个穿越者,敢以一己之力,整合律法的。
    “应当定期公布律令条文,让‘乡三老’都来学习《大秦律》。
    三老都是各乡最德高望重的人,让他们来传达帝国的意志。
    把律法普及给百姓知晓,教化各乡百姓。”
    “条文繁杂的弊端初步解决了,至于标准模糊嘛……
    如《法律答问》中规定“罪疑从重”,此等模糊条款常被官吏利用以扩大刑罚。
    律法解释权完全掌握在官吏手里,判什么,就判什么。
    就算是懂法的百姓,都无法反驳。
    这很不好,要补上漏洞,条文清晰,压缩官吏对律法的解释权力,避免他们滥用律法,坑害百姓。”
    “其三:赋役苛重,耗竭民力。”
    “如法律规定成年男子每年需服徭役1个月,但实际上经常超期。
    戍边、修长城、建陵墓,总有无数的大工程等着黔首们。
    导致“丁男被甲,丁女转输”。”
    “全国约2000万人口中,每年征发的徭役约 300万人以上,占全国人口的 15%左右。
    修建骊山陵墓役使 70多万人。
    修长城40万(另一种法认为修筑长城征发了近百万劳动力,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;还有观点认为巅峰时期征发了78万人)
    修驰道/直道体系工程征发80万人。
    南征百越征发了约50万士卒。
    在北方边境驻扎了大量军队以防御匈奴。
    仅蒙恬北击匈奴,率领的军队就有30万人。
    如此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征发民夫士卒,耗竭民力。
    不仅让许多民夫因为高强度劳动、环境恶劣,非自然死亡。
    还让许多人长时间脱离正常的生产生活,导致有地无人耕种,农业生产受到影响,破坏农耕经济基础。
    还导致了婚育时间延缓,人口比例失调。”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gqlou.com/xs/2/2435/1713429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m.gqlou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