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章 文学和贤良

推荐阅读:开局退婚十个未婚妻美利坚:我来是留学,不是留情啊四合院:从青霉素开始末世:我绑定了移动彩票店仙子都只想和我修行都市医仙,女总裁们最强救星华娱1990,我是电影厂厂长暮汉昭唐年代团宠文姑姑偏航了盘龙神剑

    几日后的一次早朝,朱元璋以儒生多不通实务为由,宣布取消预定在明年举办的科举。
    直到儒生们解决这个问题再开科取士。
    这个决定一出……并没有出现满朝哗然的局面。
    勋贵们老神在在,似乎一切都和他们无关。
    真正激烈反对的,只有以宋濂为首的儒生们。
    本应该和他们站在一起的,东南士绅宗族出身的官吏,则只是跟在他们后面不疼不痒的了两句。
    等朱元璋表示无需再议之后,他们就慢悠悠的退回了人群,一点着急的样子都没有。
    朱标默默的看着这一切,心中更加感叹,一切都让表弟中了。
    虽然士绅也是儒家出身,可他们和宗族结合之后,已经不同于普通儒生了。
    这方面应该加以利用,最好能分化两者,让他们无法团结起来对抗皇权。
    眼下就是个不错的机会。
    眨眼间他就已经有了大致的思路。
    于是他就出列道:“之前有不少大臣提议,可以让儒生先去衙门历练,然后再来参与朝廷选仕。”
    “大家不妨讨论一下,是让读书人直接参与科举好。”
    “还是先去衙门历练,学会为政之道后再来参加科举好。”
    “退朝后每个人都写一份奏疏呈上来,陛下御览之后自会有决断。”
    朱元璋虽然摸不透他的想法,但也知道自家儿子估计在谋划什么,于是就道:
    “太子之言尔等可都听到了?回去好好写奏疏,免得咱独断专行。”
    群臣就更不会有别的想法了,只以为太子是希望恢复科举的。
    但又不好违背自家父亲的命令,只能取了这个折中之法。
    算是为后续重启科举,留了一线希望。
    宋濂是最欣慰的,这太子没有白教啊。
    之后群臣又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,主要是刚打下来的土地如何治理,以及战事的进展。
    刚打下来的土地没啥好的,免除租税一年,同时派遣大员前往地方安民。
    战事进展就非常顺利了,可以是势如破竹,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阻挡大明的兵锋了。
    南方诸省基本已经平定,只有部分土民还占山为王不服王化,但已经无法影响大局。
    按照计划,南方已经平定,理应命大军还朝。
    然而朱元璋只是抽回了三分之二的军队。
    剩下三分之一,以防倭、防蛮为由镇守东南。
    这个理由可谓是非常充分,完全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。
    战争最激烈的还是北方。
    八月元朝反攻大同,刚刚接管了常遇春部属的李文忠,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更改了自己的作战计划。
    带兵改道大同,粉碎了北元试图卷土重来的野望。
    而且在这里,徐达还和李文忠打了一次完美配合。
    徐达带兵进攻陕西,将元朝守将张良臣包围,准备将其彻底吃掉。
    王保保率领三路大军来救,徐达一边命人节节抵抗,一边加紧进攻张良臣。
    但元军属于哀兵,爆发了极强的战斗力。
    再加上王保保也是名将,明军防线接连被破。
    眼看徐达背负受敌,李文忠击溃了大同元军后,迅速出兵帮助他挡住了其中一路。
    徐达得以集中力量将张良臣消灭,然后趁另外两路元军还没有反应过来,出兵将他们全部击败。
    陕西山西被明军全部拿下,算上之前攻克北平,以及常遇春、李文忠出塞。
    传统意义上的北方汉地,除了辽东之外,已经尽数入大明之手。
    朱元璋下令,徐达、汤和班师回朝,又令冯胜总督北方军事。
    可以,到了这一步大明的江山算是坐稳了。
    本来还有些骑墙心思的人,也都安心投入到了新朝的建设中来。
    大明的各项礼法制度,也在迅速的制定并实。
    与马钰有直接关系的就一件,朱元璋册封马太公为徐王。
    马钰作为他宗祧的继承者,自然是有资格继承其爵位的。
    王爵是不要想了,但降等之后的公爵是少不了的。
    不过朱元璋却并未提让他继承爵位的事情,群臣自然也就更不会提了。
    为此朱标还亲自跑了一趟解释原因:
    “勋贵们还未册封,若现在就让你继承爵位,恐会遭人嫉恨。”
    “我爹已经决定明年大封功臣,到时候再让你继承外祖父之爵位。”
    除了感谢,对此马钰还能啥。
    这个爵位本就不属于他,相当于是白捡的,还有什么不满足的。
    接着两人就聊起了近期朝堂之事。
    马钰问道:“你让人上书谈论儒生历练之事,可是有什么打算?”
    朱标就将自己的想法了一遍:
    “士绅表面上与儒生看齐,但他们的利益诉求与儒生却截然不同。”
    “之前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,儒生们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。”
    “这次儒生历练和科举,牵扯到了两者的根本利益,在奏疏内容上肯定会有所体现。”
    “到时我会挑选部分士绅的奏疏,将内容泄露出去,看看能否让两者离心。”
    马钰摇摇头,道:“作用不大,不过可以试一下。”
    “而且……你看过盐铁论吗?”
    朱标很疑惑他为何会突然问毫不相干的问题,但还是颔首道:
    “看过一点,非常的精彩,很多东西即便是现在依然能用的到。”
    马钰问道:“那你可知,参与盐铁会议的有几方势力?“
    朱标想了一下,回道:“直接参与的有两方,文学贤良和以桑弘羊为首的士大夫。“
    “不过这场会议是霍光发起的,他算是隐藏的第三方。”
    马钰摇摇头,道:“看的太浅了,是三方不假,但并非你所的三方。”
    朱标以为他又要讲课,高兴的道:“哦?不知是哪三方?“
    马钰道:“士大夫、文学和贤良。”
    朱标惊讶的道:“啊?文学贤良不是一体的吗?”
    马钰道:“你仔细看,文学和贤良虽然都站在士大夫的对立面,但他们的利益诉求其实是不一样的。”
    “文学的诉求,是希望朝廷行仁政,恢复三代之治。”
    “贤良的诉求重点在于,让汉朝放弃均输平准政策,放弃盐铁专营,放弃对山川湖河利益的控制。”
    “当然,文学也有这方面的诉求。”
    “但文学要求朝廷放弃这些利益的原因,是朝廷官员借着垄断的名义坑害百姓。”
    “而贤良则是认为朝廷在与民争利。”
    朱标更加的疑惑了:“这有什么区别吗?”
    朝廷垄断这些利益坑害百姓,不就是在与民争利吗?
    马钰解释道:“区别太大了,文学的出发点,是汉朝的官吏利用这些政策坑害百姓。“
    “这是真实存在的,并非是他们胡诌。”
    “朝廷只要略微修改一下政策,少坑害一点百姓,他们也就不会反对了。”
    “至少不会再这么激烈的反对了。”
    “他们的重心在民生上面。”
    “但是贤良不一样,他们的出发点是与民争利。”
    “就算朝廷修改政策让百姓少受点伤害,他们依然会反对。”
    “他们的重心在利益上面。”
    朱标依然很疑惑,有这种区别吗?我为何没有看出来?
    见此,马钰反问道:“如果朝廷放弃对这些利益的掌控,谁有资格经营这些产业?百姓有能力吗?”
    朱标恍然大悟:“我懂了,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资格经营这些产业。”
    “他们所谓的与民争利,不过是打着为民的幌子,为自己争取利益,是吧?”
    马钰笑着点头道:“孺子可教也。“
    “文学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儒生,而贤良则是士绅宗族势力。”
    “文学们是真的在为民考虑,纠正朝廷的政策缺陷。”
    “而贤良则躲在文学们的后面,蛊惑文学为他们冲锋陷阵。”
    朱标终于明白他为何会突然提盐铁论了,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啊。
    “若非表弟你提醒,我恐怕一辈子都捉摸不透这一点啊。”
    马钰自得的道:“恐怕参与会议的文学们,和会议的记录者范宽,都没有察觉到其中的猫腻。”
    “不过好就好在,范宽将每个人的话都记录了下来。”
    “哪些是士大夫的,哪些文学的,哪些是贤良的,都标记了出来。”
    “我们才能从中窥探到各方的谋算。”
    朱标点点头,赞道:“但也得有表弟你这般清醒的人,才能窥探到其中奥秘啊。”
    马钰只是笑了笑,接着道:“正如当时的文学们没有察觉到自己被贤良利用了。”
    “现在的儒生也没有察觉到,士绅宗族其实和他们也不是一条心。”
    “只要你能让儒生们察觉到这一点,还是能起到一些效果的。”
    朱标道:“回去我就仔细研究盐铁论,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经验。”
    他并未就此回宫,而是先和马钰一起去了趟茶点铺子,陪大家听了一会儿戏才离开。
    回到宫中他第一时间就找到朱元璋,将马钰的话转述了一遍。
    然后父子俩一起去了大善殿,将盐铁论找出来逐字逐句的翻看。
    最后发现果然如马钰所言。
    表面上看,是文学贤良在共同对抗以桑弘羊为首的士大夫,可仔细看就会发现。
    他们的侧重点是真的不一样。
    有了马钰的提醒,他们越看越觉得,贤良们就是一群蠹虫。
    只不过他们善于伪装自己,将文学顶在头上,打着为民的大义名分要挟朝廷。
    朱元璋先是脸色铁青,然后长叹道:
    “太阳底下果然没有新鲜事,没想到今天大明遇到的情况,西汉时期就已经发生过。”
    ——
    朱元璋父子俩正在研究盐铁论的时候,马钰也没闲着。
    他带着朱樉等人,打造了一批‘不忘初心’的腰牌,分发给了组织所有成员。
    每一个领到的人都非常的兴奋,再看周围的伙伴,感觉都不一样了。
    以前大家只是为了兴趣聚在一起,现在都是太子党。
    是利益共同体了。
    而之前朱标的话,此时回想起来,更是别有一番含义。
    此事根本就瞒不住人,况且他们也从未想过瞒着谁。
    一群勋贵二代,公然勾结在一起,以太子党自居。
    简直是大逆不道啊。
    你们这么做视皇帝为何物?
    皇权面前无父子,你们简直就是找死啊。
    很多人都在等着看笑话。
    但也有部分人,是真的不希望大明发生父子决裂的戏码。
    以各种方式提醒朱标,不要这么做,身为太子你应该低调一点。
    朱标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下来,送到了朱元璋那里。
    没多久,这些人都被提拔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。
    当然,也有人想借机生事。
    他们不敢直接攻击朱标,就弹劾组织结党营私,希望朝廷严惩。
    朱元璋当朝斥责了这些人,表示组织成员的父祖辈效忠于咱,跟随咱一起打天下。
    他们效忠咱的儿子,将来辅佐咱的儿子,这就叫传承。
    谁再言及此事,皆罢官免职。
    这个回复震惊了所有人。
    这就相当于是皇帝亲口认可了组织的存在,并为其背书。
    皇帝竟然真的支持太子广收党羽?他就不怕玄武门旧事重演?
    很多人自然是不信的,认为皇帝不过是为了面子才如此,事后肯定会找机会将组织给解散的。
    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,事情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。
    皇帝非但没有打击组织,反而任由太子三天两头出宫参与组织活动。
    而且组织成员的父祖辈,也完全没有受到此事的牵连。
    甚至不少人还被提拔。
    这一下群臣迷茫了。
    皇帝真就这么相信太子?好的皇权无父子呢?
    但也有不少人认为,皇帝太天真了,竟然相信太子。
    等着吧,唐高祖很快就会有同伴了。
    但在勋贵那里,又是另外一副景象。
    以前他们觉得,狗屁的组织,我们才不屑参与进去。
    然而现在肠子都悔青了。
    早知道皇帝是这种态度,我们早就让自家孩子参与了啊。
    不过现在参与也不算晚。
    他们纷纷吩咐自家子弟,一定要想办法加入组织。
    于是茶点铺子顿时就人满为患,都无法正常接待客人了。
    组织最初的那批成员自然是最兴奋的。
    其实他们也担惊受怕过,生怕皇帝打击他们。
    只是年轻人吗,很多时候做事是不计后果的。
    大家都加入了,我怎么能退出呢。
    硬着头皮要了腰牌。
    现在好了,全都变成了荣誉啊。
    出门的时候将牌子悬挂在腰上,谁不高看一眼。
    在自己家的地位,也是肉眼可见的提升。
    尤其是其他勋贵子弟羡慕的目光,更是让他们昂首挺胸。
    正所谓前三十年看父敬子,后三十年看子敬父。
    勋贵子弟的地位,和父辈的官职是有关系的。
    然而现在,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个规律。
    别管父辈是什么身份,有腰牌的就是高人一等。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gqlou.com/xs/4/4183/2642557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m.gqlou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